QWNY

       
  9x9w Philosophy BOOK Phonetic Symbol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自由 开放 尊重 理解 包容 耐心 坚持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只看到黑和白的人永远都是失败者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道经

 
这句话目前有两种读法和见解。

第一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二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有人认为: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我们要从常无中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边际。

先不说这种理解是不是正确,我只想知道“常无”是什么鬼?

结合上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我更加搞不懂 “常无、常有” 与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者说这样的解释太过飘渺,让人不知所谓。

另一种理解是“无欲”和“有欲”。

每个人都有欲望,不管是喜欢金钱、美女、权利、长生……都是欲望。

而这些都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可是欲望和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有什么关系呢?

似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于是我就想:既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那老子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呢?

原文中这样写:“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既然原文中把它们写在了一起,说明它们之间一定会有某种联系,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到了修行。

不管是道家、儒家还是佛教,甚至是国外的很多宗派,都有修行一说,而修行的人当中,打坐几乎成了必修的一课。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打坐,瑜伽、禅定、养生等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体会,但总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打坐可以让人快速放松身心,从而达到心平气和的目的。

我也练习过打坐,个中酸爽只有自己能体会,当然,最大的体会就是腿麻了,不会走路了。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可以打坐半天、一天的牛人。

说这些不是说打坐不好,相反,打坐确实有好处,而且好处很多。

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盘腿坐会减少下肢供血、减轻身体对腿部的压力、减轻心脏负担,增加脏器血供,更容易调匀呼吸,血液分布将更加合理;打坐后运动皮质下放冲动减少,联络皮质活动相对会突出,注意力记忆力会因此增加。

有没有减轻心脏负担、使血液分布更加合理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打坐确实可以静心、缓解身体对腿部的压迫,使原本有些急促的呼吸很快变得均匀。

但这和“有欲、无欲”有什么关系呢?

个人认为,修行者练习打坐最主要的目的是放松、入静。

只有内心安静下来,才可以去做很多平时无法做到的事。

其实想要静心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武术中的站桩、比如儒家、佛家通过诵读经文来达到静心的目的,比如我们很累很累的时候,躺床上脑子里一片空白……

但这些方法当中,对人体好处最大的仍然是打坐。

躺床上脑子里一片空白时候,很容易睡着;

读书、念经很容易犯困,或者说常时间坐着看书对眼睛和身体都有坏处,看看我们周围因为常时间坐办公室而患上颈椎病、鼠标手等等毛病的人就能够明白,看书、念经并不是最佳的静心方法。

武术中的站桩是个体力活,身体好的人还行,如果身体不够好,站桩只会让自己更难受,不服的练练马步桩,四平大马步坚持一个小时,那滋味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而且如果没有人指导,很容易引起膝关节受损。再说,如果上了年纪的人,本身腿脚就不怎么好,练站桩……够呛。

(武术中的站桩是个好东西,但是自学难度太大,而且站桩并不是武术的主要目的,所以很多练武的人上了年纪都会考虑练太极)

而打坐不同,打坐时臀部受力面并不是很大,因为盘坐着的双腿承担了一部分体重,并且由于双腿并没有处于直立状态,使得关节之间的软组织得到了休息,而且,正确的打坐方式可以自发的校正打坐者的脊椎,使原本有些变形的脊椎慢慢的纠正过来。

这是我个人的真实体会,长时间盘膝打坐,双腿发麻是一定的,但是如果坐姿不够端正,身体会不自觉的进行调整,每一次调整都会让自己感到更加的轻松,呼吸也更加平稳。

当然,腿更麻了,脑子里也是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修行者常说的心猿意马吧。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很多时候,脑子里想什么并不一定会受到我们的控制,相反,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会受到思想的控制。

我是个俗人,讲不了大道理,但是我却知道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会有很多奇思妙想在脑子里闪现。

比如当我们忙碌了一天或者刚刚经过剧烈运动之后躺在床上;又或者没事可做的时候坐着发呆,这种情况下脑子里基本上是空空的,什么都不愿意想。

但实际上我们空空的脑子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其中各种片段不停闪现,好的坏的、靠谱的不靠谱的都有。

比如前一秒脑子里出现的是各种美食,紧接着又是满天的云彩,下一秒又是儿时的丑态,之后马上又是枪林弹雨……

然后在某个时刻,你忽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比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又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

发现这些东西之后,如果你有时间,你会带着好奇心去仔细的观察,最后发现所有有重量的东西最后都会掉在地上,而地上的雨水竟然会被太阳晒干,晒干的水又到哪里去了……无限的好奇心。

这些毫不连贯的思维片断都是在我们的大脑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很多发明也常常会因为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而面世。

比如某个人的一句话让你想到了一个好的点子,或者某个物件让你联想到了其它事情,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灵感。

由此,我想到了《道德经》中的那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就像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鲁班通过山上的藤蔓发明了锯子一样。

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那么自然。

为什么会有这天地?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天冷要穿衣服?为什么佛祖称自己叫如来?

“”为什么“”这三个字可以引出很多问题,而有了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去寻找答案。

我们都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无心”是什么?是不是《道德经》中的“无欲”?

“听者有意”中的“有意”是什么?是不是《道德经》中的“有欲”?

我们于“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之后通过行动去证实或者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过称是不是从“无欲”到“有欲”?

为什么会有万物?为什么会有天地?天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也许正是老子于“无意”当中发现了这个有趣的问题,然后开始去思考,最终发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有意思了。

既然我们可以发现天地的秘密,是不是还能发现其它有趣的事情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因此,我常常让自己处于“无欲”的状态 ,因为这样我才能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然后让自己进入“有欲”的状态,因为有欲望才会有动力,这样我才能够去证实或解决我发现的这些问题。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行方法。

记得曾经有一部电视剧,描写的是一个村子里发生了瘟疫,整个村子里不断死人,很多医生都找不到解药,最后发现一个疯子没有被瘟疫感染,于是有人去观察这个疯子平时的一举一动,发现这个疯子经常拿一种杂草当茶饮用,而这种杂草里所含的某种东西正是这种瘟疫的克星。

这就是“无欲”和“有欲”的真实写照,所以我常常在想,中医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也同这个故事里所讲的这样,一切都来源于“无意之中的发现”,然后“神农开始尝百草”?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道德经》的开篇应该就是修行的总纲,或者说是入门的一种方法。

老子在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震撼的消息之后,下一句告诉了我们他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

所以他在下一句直接写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说,他之所以能够发现这天地之间的秘密,是因为他经常让自己进入“无欲”和“有欲”这两种状态,也正因为他可以经常进入“无欲”和“有欲”这两种状态,所以他才发现了天地之间的秘密。

我把“常”字理解成“经常”,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是最难控制的一种东西,而老子却能够“控制”,或者说,他可以“自由的切换”这两种模式。

这就了不得了啊,修行者常说要降住心猿意马,怎么降?

很多资料显示,说想要降住心猿意马,就要在心思刚动之际直接切断这种心思。

也有人说顺其自然,当修行到一定境界,这种现象自然会消失。

那么,“顺其自然”和道家所提倡的“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是否一样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一个意思,只不过“顺其自然”不等于“任其自然”罢了。
 
 
 
 
 

  QWNY

大崛起
不要辜负这么好的时代
在世上没有比恐惧更为强大的敌人

 

未来软件将吞噬一切
任何有损我们文化和价值观的行为均不可接受
“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意味着我们宁愿没有增长,也决不能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更不用提公然的欺骗。”
辽公网安备 21070202000034号 www.9x9w.com

CHINA

辽ICP备11007108号

www.qwny.cn

Email:763355@qq.com

 辽宁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我们

 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